20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教育創(chuàng)新雜談》。大意是質疑當時把教育技術手段的現(xiàn)代化簡單等同于教育的現(xiàn)代化,把以信息數據、多媒體技術手段在課堂上使用頻率當作教育創(chuàng)新的做法。 那個時候,多媒體“課件”是個新東西,各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都你追我趕地花錢購置多媒體教學設備。很多城市的教育局和學校都給教師下達了強制培訓和硬性指標考核的任務。
有的地方將每周教師使用ppt課件數量作了具體規(guī)定,一時間熱鬧非凡。大有數字化了,多媒體化了,教育就現(xiàn)代化了之勢。
人微言輕,并無甚反響。錢越花越多,設施越來越先進,課件ppt越用越頻繁。但,課堂還是那個課堂,依然是教師的表演,學生的配合。依然學生質疑、提問??傊?,教育還是那個金玉其外的教育。
“以不變應萬變”
令我吃驚且非常不解的是,20年過去了,教育技術手段確實很現(xiàn)代化、高端化了。我所在的城市,中小學教學設施數字化基本實現(xiàn)了全覆蓋??烧w看,教育教學依然停留在原地。
聽說沿海的中小學教育要現(xiàn)代許多。后來,我去過許多沿海的中小學參觀、學習、考察,感覺與內地大同小異。課堂上依然看不到學生質疑和提問。 我長期體驗和觀察的結果是:教育技術裝備上的數字革命,并未帶來教育者(尤其是教育管理部門)觀念、思想上的與技術相匹配的進步。
從課堂教學上看,方法陳舊,說教意味濃厚,學生真正的動手動腦很少,大量的課堂教學中看不到學生主動提出有思考價值、討論價值的問題。概括起來說:從教育教學思想、教學模式看,依然是相當落后的。網絡信息化、數字化并未使我們的教育者脫胎換骨。(當然,我這樣說是從總體上看的,并不包括極少數的學校、教師真正能從技術進步中受益者)。
過往但不過時的——現(xiàn)代教育教學
這反倒使我想起四十多年前我念高中時候的生物課。那時我16歲不到,有一堂高一年級的生物課迄今難以忘懷。 我們的生物老師那堂課教細胞結構。他叫我們三人一組,每組準備一大坨細黃泥,我們邊聽她講授,邊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用黃泥制作細胞模型。老師一手拿著細胞模型講著,同時另一只手在黑板上畫畫寫寫。
我們一邊做,一邊在模型的相關部位涂抹不同顏色,每組有一位同學還得負責做好記錄。不時地有同學向老師提出疑問:比如細胞的結構都是一樣的嗎?有無例外? 又比如,既然我們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要是我看到別人總想到看到的是一對細胞怎么辦?我們的老師都會不厭其煩地與大家探討。看得出來,老師非常喜歡大家提出問題,哪怕問得很搞怪。 最后,老師用了大概五分鐘左右進行總結。我印象中,第二次上生物課的時候幾乎所有同學都能比較準確地復述細胞的結構。
我想,這就是動手的好處,不僅能讓你理解、記憶深刻,而且,連班上最“搗蛋”的同學都能學得津津有味。